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员工专区首页合作社资质组织架构供求信息新闻动态信息中心照片集
通渭县惠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新闻动态站内新闻农业资讯 站内新闻首页 >> 新闻动态 >> 站内新闻 >> 合作社新闻

通渭县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1-06-27 15:42:52作者:网络阅读次数:955打印返回
  标签:通渭  小杂粮  产业  

    1 通渭县小杂粮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为把小杂粮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切实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改革开放政策,按照“建龙头、带基地、调结构、兴科技”和“三种三养三开发”的工作思路,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通过“抓基地、上规模;抓品牌、上档次;抓服务、上效益”,积极发展小杂粮生产,提高了科技含量,加快了产业化进程,推动了全县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县种植小杂粮39.31万亩,其中荞麦15.98万亩、谷子4.61万亩、糜子4.88万亩、豌豆2.99万亩、扁豆3.45万亩、蚕豆0.07万亩、莜麦4.55万亩。
 
    1.2品种资源丰富 
 
    通渭县的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小杂粮的生长。全县18个乡镇都可以种植小杂粮,其品种多达十余种。先后引进推广不同熟性的多个品种,其中表现突出推广面积较大的有陇谷6号,其含粗蛋白14.56%、粗脂肪4.97%、赖氨酸0.33%、淀粉72.4%,小米易糊化、香味浓郁、食味品质佳,199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米;荞麦品种有日本北海道甜荞麦、晋甜荞、贵州苦荞、凉荞1号等品种;莜麦主要推广定莜1号、2号等品种,其中:定莜1号含粗蛋白20.56%、粗脂肪8.04%、赖氨酸0.86%、亚油酸46.2%、淀粉51.03%,为优质高蛋白品种。
 
    1.3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县小杂粮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人才、场地、信息、信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小杂粮加工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建成千吨小杂粮加工企业飞天粉丝公司、乐百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华牛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开发研制了12个小杂粮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如甘肃通渭飞天粉丝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进,生产的“飞天牌”纯豆粉丝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A级绿色食品”,中国名优产品促进会确认为“全国畅销名优产品”,其产品畅销西北、中原、东南沿海等26个省域。通渭乐百味食品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以开发生产的无公害纯天然食品系列,包括富硒莜奶粉、苦荞茶、荞麦粉、荞麦精米、荞麦挂面、高级荞皮保健枕等产品成为国内外驰名的地域品牌,是深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全县小杂粮产业化经营的健康有序发展。
 
    2 目前小杂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新品种紧缺  
 
    目前,我县在小杂粮生产中新品种培育、引进较少,品种更新换代慢,原地方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当前我县种植小杂粮种类有十多个,而我县只在莜麦和荞麦上开展了引种示范推广工作,其它小杂粮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基本为空白。种子管理、农技推广部门因经费紧缺等原因引进品种也很少。同时,我国小杂粮品种多数为常规品种,种子经营部门因利小也很少经营。
   
    2.2 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低 
 
    我县种植小杂粮面积虽大,但种植很分散,虽然已制订颁布了无公害生产种植标准,但示范推广面积不大,在一户农民中,所种植一个小杂粮中就有好几个品种,一个村所种植某一个小杂粮品种则更多,但农户收获时多数都混在一起,造成品种混杂,商品性差、商品率低。
   
    2.3 龙头企业少 
 
    目前,我县小杂粮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经营水平还很底。多数农民仍处于自产自销、粗加工、大袋包装、出售低价原料的阶段,统一深加工、精包装很少。造成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差。
 
    2.4 生产投入少,种植科技含量低  
   
   我县多数小杂粮种植在地力较差的地块,而且很少施肥,田间管理水平差,仍为春种秋收的粗放种植方式。因此,小杂粮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出少,经济效益差。
 
    3通渭县发展小杂粮优势
 
    3.1资源优势 
 
我县小杂粮主要种植在海拔150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5℃,高寒冷凉气候条件适宜小杂粮种植。特别是小杂粮的生长发育与本地气候特点相吻合,发展小杂粮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主产区地处内陆,海拔高,工矿企业很少、无污染,是生产小杂粮的一片净土,而且在小杂粮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很少施用化肥或不施,生产的小杂粮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
 
    3.2品种优势 
 
    近年来我县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小杂粮优良品种,如临蚕2号、青海9号蚕豆品种;北海道、美国甜荞、92—1等荞麦品种;定莜1号、定莜2号、定莜3号等莜麦品种;定豌1号、定豌2号、草原18号等豌豆品种;陇糜4号、5号、7号等糜子品种;陇谷4号、6号等谷子品种。这些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比较畅销。
 
    3.3价格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小杂粮作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其价格也越来越看好。小杂粮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度提高,一般高于大宗粮食1-2倍。如,玉米每公斤0.8-0.9元,而小杂粮的出口价格更可观,荞麦平均每吨价格200-220美元,谷子平均每吨价格220-240美元,均高于国内价格。另外,小杂粮的生产成本比大宗粮食作物低很多。据调查分析,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为60%左右纯效益只有35-40%,,如遇灾年欠产或粮价下跌,扣除成本几乎所剩无几;而小杂粮一般都种植在比较次的土地上,如果在同等土地上,小杂粮的效益不低于甚至高于大宗粮食作物。由于经济效益的拉动,近几年小杂粮生产呈现明显回升趋势。
 
    3.4产业优势 
 
    我县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种植小杂粮经验丰富。县内已有甘肃通渭飞天粉丝有限公司、通渭乐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以小杂粮为主要原料的加工贸易企业,也有多家小杂粮粗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尽管目前这些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但也不乏有些产品享誉国内,供不应求。反映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趋势。若加强扶持,培育龙头,树立品牌,就能形成大产业。
 
    4发展通渭县小杂粮产业的思路
 
    4.1明确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小杂粮产业开发
 
    我县小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定西市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县。同时,我县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价格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把小杂粮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西部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工企业为龙头;示范引路,规模种植,系列开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的基本思路。面对市场化,突破“数量农业”的老观念,要树立“品牌农业”新思想,着眼国内外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加快推进小杂粮生产市场化、标准化,积极开拓市场。同时,积极组织农业科技部门对农村种植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农业资源区划成果,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
 
    4.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立优质小杂粮专业化生产基地 
 
    我县虽然有一些名牌小杂粮产品生产基地,但缺乏明确的基地生产区域、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储运设备、主栽品种等。因此,应尽快组织专家考察,了解小杂粮生产现状,扶持发展优质小杂粮繁种基地和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走产业化开发之路。选择传统产区,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生产;统一基地建设的生产标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对基地内的小杂粮产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实行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严格加强质量检测,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和综合管理措施,积极开发名、优、珍、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主产区形成一乡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根据气候特点以陇阳、三铺、华岭、北城、马营等乡镇为中心建成莜麦、荞麦和豆类原料基地,以李店、常河等乡镇为中心建立糜子、谷子、高粱原料基地。通过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加快良种推广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小杂粮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4.3大力加强科研与生产技术指导,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小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 
 
    小杂粮营养丰富,是重要的营养、保健食品源。但由于小杂粮产业开发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小杂粮品种改良无经费,研究力量薄弱而且分散,严重影响了小杂粮产业发展。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把小杂粮品种改良列为县农作物品种改良重点计划,采取引种与繁育相结合,引进为主选育为辅的途径,加强国内外抗旱高产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多点异地鉴定工作,对名优农家品种及时进行提纯复壮,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探索小杂粮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为小杂粮的产业化开发提供必需的资源;积极开展小杂粮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提高养分利用率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旱地特色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杂粮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
 
    4.4加强行业联合,提高小杂粮在市场的竞争力 
 
我县小杂粮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分割于不同行业,长期以来缺少联合与协作,严重影响了小杂粮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应尽快建立由小杂粮专家、食品加工专家、管理专家、外贸专家等多单位、多行业代表参加的小杂粮协作组织,一方面引导农民进行小杂粮生产和销售,改变我县小杂粮生产、销售的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围绕增强小杂粮产业开发创新能力,支持和引导小杂粮食品加工企业、外贸等行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介绍小杂粮基本知识,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小杂粮产品新类型,提高小杂粮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4.5加大产后开发力度,实现小杂粮加工增值  
 
    虽然我县小杂粮生产发展速度快,但由于对小杂粮产品加工利用研究甚少,加之缺乏适宜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所以我县小杂粮加工产品匮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食品的需求。因此,把小杂粮的初、深加工同小杂粮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食品加工设备和食品加工技术,积极开发小杂粮食品资源,立足国内消费,着眼国际市场,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杂粮系列加工食品,努力将优质小杂粮产品变成各种各样集方便、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优质食品,提高小杂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以合同订单形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松散种植经营群体连成一个具有活力、又有实力的生产群体,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着力打造绿色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打响通渭绿色小杂粮这张王牌;从小杂粮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出发,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新型食品深加工企业,开发系列产品,运用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将多种简单的、营养单一的小杂粮食物转化为营养全面的食品,提倡不同粮食组合食品的开发,实现蛋白互补,以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并通过包装工艺学来提高其商品价值,才能真正形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一业带动多业发展的开发新格局。
上一篇:莜麦制作        下一篇:燕麦营养价值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版权所有: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惠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津ICP备17003424号-1 技术支持: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